2018年11月16-17日,由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自动化类(高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主办,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承办,光大We谷、广东汇邦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共同协办的《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松山湖光大We谷产业园隆重召开!会议期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20余家高职院校,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共500余人出席本次研讨会。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围绕“新时代、新经济、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题,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近30人,开展了18场主题演讲,1场人才交流对接会和1次产业园区参观考察活动。旨在通过学习借鉴专家学者的实践案例分享、跨界互动、沟通探讨、持续跟进等多种方式,促进产教研创训几大体系的融合协作发展,努力打造一个服务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公共平台。
本次会议由嘉宾致辞、主题演讲报告、人才交流对接会、参观产业园区、交流互动5个部分组成。
一、嘉宾致辞
本次研讨会非常荣幸的邀请到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劳汉生,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贺定修,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主任李伟锋为大会致开幕词,我会会长蒋仕龙博士致欢迎辞。
↑劳汉生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重要板块,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可以依托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优势力量大力发展机器人方向专职人才。他指出我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对标以色列,设计规划科学技术产业体系,营造和推动全民创新的氛围。
二、主题演讲报告
培养多元化、创新性卓越工程人才,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孙立宁教授在《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中非常系统的阐述了机器人人才协同培养措施,倡导校企联合贯彻工程教育理念的闭环改进机制,让学生毕业就能达到就业的水平。针对新工科创新、系统、开放、战略性等特征,从教学实践各个方面出发,优化提升师生各自的技能,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创新与产业化平台,形成完整的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大力发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机器人专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圳国泰安职业教育与产业研究院院长、原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校长周忠先生在《产教融合新形势下,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中讲到,专业人才稀缺成制约机器人产业、智能制造等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为缓解现状需要教育机构在产学研创训五大方面进行重点布局,紧密结合当地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需求,通过建立层次化课程体系,“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搭建机器人专业协同创新平台和职业技能大赛来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和学生实操技能,发挥专业引导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创业、创造为点;创意、创新实践活动为线;能力培养为面,组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化培养方案,支撑了机械类“四创型”综合人才的培养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张宪民教授,在《机械类专业四创教育模式与实践》报告中分享了华南理工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上的众多成功案例,引导鼓励学生开展探索性课程实验、开拓性工程实践、自主性各类竞赛、创新性项目研究等活动,采用重基础宽口径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学生在设计、制造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近4年来华南理工机器人创新实践团队在各类国家级竞赛中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20项,并连续2年蝉联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冠军。
创新三要素: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三体融合不可分割
南京工程学院创新学院院长郁汉琪教授为我们分享的主题内容是《创新之根在实践》,他强调了创新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动力、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根基,并从创新意义、创新实践、创新成效、创新持续出发,全面阐述了全国第一家开始招收自动化智能化专业学生的高等院校,在开发创新教学课程,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经与机制的历程与成果。
暨南大学机器人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柳宁教授为大会作《机器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他表示新工科的出现将变革或颠覆原有工科知识体系,是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高职院校应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工程思维习惯,带领学生进行反复多次的接触真实(或模拟)的工程活动,提升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楼云江教授在《机器人与自动化方向本科人才培养初探》中谈到,学校以厚基础重实践为方针,细化每学期的学习任务并整合、精炼课程内容,强化学生的数理知识,在大量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竞赛中强化操作技能,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李智勇教授在《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报告中,介绍学院基本情况、学院的“双创”人才培养方案和机器人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阶段性成绩。他指出作为刚成立不到2年的学科专业,在培养优质的智造人才之路上深感任重道远但也充满希望,目前学院与长沙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博世集团公司等合作,对接2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正在顺利进行中,热烈欢迎和希望各专业院校、企业人士到校指导工作、互助互进。

广东工业大学管贻生教授在《机器人学科建设方案》中表示,要培养优质人才,首先要因材施教,学科体系建设应根据学生学历、技术水平的情况进行设置配套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本科和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培育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同时,还要注重启发学生在实践中研习创新设备,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激发了学生团队的创新研究热情,开发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杨勇教授为大家分享了《高本硕衔接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经验,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企业刚需的应用型人才解决招就业矛盾突出问题,通过不断明确不同学生层次的定位、校校联合协同分段培养的方式,解决我国“高本硕”等教育层次间的贯通不完善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缓解高素质综合性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王志明处长在《面向先进制造业高职创新性人才培养》介绍到:东职院以建设具有东莞特色的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办学目标,学校根据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制定发展规划,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双向双主体育人,大力培养适合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技能人才,为东莞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王晓勇教授从产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分析出发,分享了《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探讨》的实践经验,王教授强调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由订单式向联盟式发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要专才与通才相结合、专业建设由专业群向专业集群发展、岗位面向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校企合作由人才培养转向共同发展;是一场广泛的社会性教学改革运动。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钟健教授在《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机器人课程体系构建》表示,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阐述了专业建设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必要性,并从校企学生3方面的诉求出发,建议专业改革应走向宽基础、大专业、细化社会热点专业转变,重视人机协作而不是一味追求自动化。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王鸿博教授,在《谈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中表示,学校自身会根据地区产业的变化调整学生教学内容,引入借鉴德国职教理念,结合区域职教特色,创新职教新模式。
东莞市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纲领先生分享《高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的痛点与策略》,阐述了智通在应对高校缺乏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实训室建设难题、缺乏实战型师资、权威的职业资格认证和系统的就业保障5大短板的解决措施,展示了智通教育打造以高质量就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回归职教本质,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并且教学培训课程还能根据行业需求实时更新,极大地提高了学员与企业的契合度。
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李晓亮总监,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的工程实验创新教育解决方案》中介绍了越疆教育在面临高校新工科建设时所能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国内外教学资源与平台,以及公司作为全感知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专家的技术优势。
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卫强为我们讲解《以工程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体系》,主要介绍了长盈概况、企业核心竞争力、工程人才管理、智能制造与创新成果等,展示了长盈精密在制造领域的实力,传达了地区标杆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需求与技能要求。
南京南戈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齐将先生分享了《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和200余家高职院校的合作经验,开发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类、工业自动化类、智能制造类教学平台和设备,主要的校企合作项目包括教学资源课程开发、应用创新中心建设、专业建设专家服务、标准化培训与认证、创新中心官方授牌等,全方位助力高职院校进行新工科教学改革。
广东大族粤铭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陈珍能先生为我们分享《企业对制造型人才的要求》,详细介绍了智造时代下民营企业人才现状、制造型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工匠精神的的发展、制造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等问题,为院校、职教机构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借鉴。
三、现场交流探讨
听取了各位老师的精彩演讲后,大家或茅塞顿开,或感慨智造时代下教育改革的势在必行与紧跟市场发展的必然性,也有许多参会者积极向嘉宾咨询解惑,共同探讨在职业教育中的问题及校企共建平台的解决办法,与引进国外教育机制的利弊等系列问题,均得到了各位教授详尽完整的建议与答复。
四、人才交流对接
本次研讨会同期还设置了人才交流对接环节(即企业现场招聘环节),展示当下智造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拔对口人才及促进校企研三方的沟通互动,吸引了大量与会观众前往咨询洽谈。
五、产业园区参观学习
会后,参会人员在光大We谷产业园招商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同参观了产业园区和成果展示厅,听取了有关这座“城市会客厅”的项目执行和规划发展情况。
本次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为松山湖园区及东莞推动智能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力,为支撑东莞制造搭建广阔交流平台,为各层级的院校机构在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时提供更多借鉴案例和发展的可能性!内涵丰富的优质演讲内容赢得了众多参会者的认可与称赞!在促进松山湖高新区自主完善人才培养生态链的同时,推动松山湖智造业进一步发展,也对将松山湖高新区打造成区域性职业技能人才聚集地和职业教育高地大有裨益!
最后,感谢所有与会嘉宾和给予活动大力支持的各界朋友!
Thank all of you very much!
Wish you enjoy everyday!